如今很多人都承認自己是個吃貨,不以為恥,反以為榮。在古代,這樣的大有人在。比如蘇軾便是一個典型的吃貨,那時“吃貨”不流行,他便自稱是“老饕”,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《老饕賦》,全文如下:
庖丁鼓刀,易牙烹熬。
水欲新而釜欲潔,水惡陳而薪惡勞。
九蒸暴而日燥,百上下而湯鏖。
嘗項上之一臠,嚼霜前之兩螯。
爛櫻珠之煎蜜,滃杏酪之蒸羔。
蛤半熟而含酒,蟹微生而帶糟。
蓋聚物之夭美,以養吾之老饕。
婉彼姬姜,顏如李桃。
彈湘妃之玉瑟,鼓帝子之云璈。
命仙人之萼綠華,舞古曲之郁輪袍。
引南海之玻黎,酌涼州之蒲萄。
愿先生之耆壽,分余瀝于兩髦。
候紅潮于玉頰,驚暖響于檀槽。
忽累珠之妙唱,抽獨繭之長繰。
閔手倦而少休,疑吻燥而當膏。
倒一缸之雪乳,列百柂之瓊艘。
各眼滟于秋水,咸骨醉于春醪。
美人告去已而云散,先生方兀然而禪逃。
響松風于蟹眼,浮雪花于兔毫。
先生一笑而起,渺海闊而天高。
蘇軾為何自稱老饕?相傳,饕餮(tāo tiè,讀音同濤帖)是一種形狀如羊身人面,眼在腋下,虎齒人手的怪獸,其性情貪婪。蘇軾用這個怪獸來形容自己貪吃。
蘇軾文章寫得好,卻不是做官的料。反對王安石新政的一幫人里面,蘇軾跳得比較歡。宋代對文人出奇地優待,犯了事,也不砍頭,大多一貶了事。于是乎,蘇軾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,把一次又一次地被貶當作一次又一次的美食之旅。某年,他被貶到海南島,胡吃海喝一通之后,寫下上文那篇《老饕賦》。我胡亂地翻譯一通,便成了下面這一段文字:
大牛來為我切菜,大師來為我烹調。
水要新鮮;鍋要洗凈;火候要正好。
該蒸的使勁蒸,該曬的使勁曬,該熬的使勁熬。
來一塊豬頸肉,外加兩只大閘蟹最好下霜前打撈。
櫻桃做的蜜餞,杏仁做的蒸糕。
泡過酒、五成熟的蛤蜊,離熟透還差一丁點兒的蟹糟。
把最好吃的都拿來,把我這個吃貨喂飽。
再請幾位美女,彈彈琴,奏奏樂,舞舞蹈,
教我的耳朵和眼睛也熱鬧熱鬧。
用廣州進口的玻璃杯,
裝滿涼州釀成酒的葡萄,
長胡子往耳朵兩邊撩,
咕嘟咕嘟我要喝好。
吃的吃,喝的喝,唱的唱,跳的跳,
整得我口干舌燥。
倒一缸雪乳綠茶,水果盤拼成船的形狀最妙。
曲終人散,吃貨大笑,海闊天高。
周記食品是一家研究美食的公司,自然也順便研究了一下吃貨。我們覺得蘇軾這個“老饕”不錯,便借來當作內刊雜志的名稱——《老饕美食》。如果你去周記茗點居喝茶,肯定會看到每張餐臺上都擺放著最新一期《老饕美食》。這是一個月刊,每月出版一本,最新一期是第179期。對,這本小小的月刊已經辦了整整15年!
于是,周記食品親切地稱呼進店消費的人民群眾為“饕民”??雌饋硎遣皇呛苡袑W問?可能是吧。不過,有點小小的遺憾。饕餮這兩個字太難寫,單獨一個“饕”字看上去,又不太認得。